在已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和《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两个专门的指导性意见和规划之后,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重要政策文件――《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近日也正式出台。业内人士指出,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里,国务院办公厅以及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罕见地就一个产业的发展3次出台相关推动政策和文件,凸显了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决心。
在《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也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的发展目标:突破6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核心共性技术;研制6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关键装备;建设2~3座日产水5万吨以上的大型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两者不约而同地将重点放在了海水淡化技术的自主创新和装备的国产化上。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两种:反渗透膜法(膜法)和低温多效蒸馏法(热法),其中前者占比较大,约有67%,后者约有27%。根据规划,未来反渗透海水淡化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等关键部件和热法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将是研发重点。亚洲脱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预测,随着中国海水淡化的产能将翻番,“十二五”时期,海水淡化产业投资规模将达200亿元。这其中,有关海水淡化设备的投资将占大头。
据悉,《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提高产能、完善产业体系和增强竞争力等目标。具体说,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达到220万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对解决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建立我国自主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建设和应用、原材料生产等完整的海水淡化产业体系,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完善海水淡化产业链;海水淡化成本不断降低,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水平,拓展海水淡化市场,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装备国产化率70%的目标,与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中提出的目标一脉相承,也与《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的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75%以上的目标异曲同工。由此可见,提高海水淡化装备的技术和质量水平,已成为我国未来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技术形成突破,重点装备国产化率提高,的一系列规划、政策将这些作为重点,与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不无关系,毕竟目前在关键技术和装备质量水平上,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提倡发展上去,也是为了避免产业的发展终受制于人。”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长尤金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70多套,设计产能60万立方米/日,年均增长率超过6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反渗透海水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取得明显进步,脱盐率由99.2%提高到99.7%以上。 广发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就认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产能提升以及70%国产化率的目标将会给相关海水淡化设备、材料公司增加86亿元的市场空间。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指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海水淡化产业化目标和细化了实现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基本战略步骤,从而使海水淡化产业化方向更为明确,促使在提升“量”的压力下倒逼“质”的加强,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使海水淡化在质量上发展。
在“量”的方面,到2015年,产量提升到220万立方米/日的目标有望实现。在“质”的方面,建立自主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建设和应用、原材料生产等完整的海水淡化产业体系,完善海水淡化产业链。设备购入占海水淡化成本的60%,归根结底,由于国内在海水淡化领域起步晚,自主研发能力有限,大多数企业采用进口设备和国外技术,因此,提高产业集中度成为培育技术自主研发企业的前提。
尤金德告诉记者,尽管我国海水淡化装备的质量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与国外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的发展目标就是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大批装备的国产化。目前,在能量回收装置上,基本上依靠进口,我国正在组织攻关,希望有所突破;在高压泵产品上,已经有一定的攻关成果,浙江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国产设备,但在大多数地方仍然使用的是进口设备;在易处理膜技术方面,我国设备已经基本过关;在反渗透膜产品方面,差距已经不大,国产设备基本上能达到脱盐率99.7%~99.85%,略低于国际水平的99%以上的脱盐率。在成套设备方面,国内外的差距也已经缩小,未来重点是提高国产设备的质量技术水平。
|